作者:Maya Alkateb-Chami,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全球有9%的小學適齡兒童失學,其中只有58% 的小學畢業生能達到最低的閱讀能力。造成這種顯著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語言不協調:兒童在家說的語言與學校的教學語言 (LOI) 不一致。我們需要更具策略性的資料蒐集與報告,以了解此問題並擬定有效的解決方案。
語言對學習的重要性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我分析了來自 56 個國家的資料,結果顯示語言不協調程度較高的國家與識字率較低的國家之間存在著令人信服的聯繫。以非母語教學的學生比例較高的國家,兒童無法理解閱讀的比例也較高。
這項分析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 所提供的SDG 指標 4.1.1 (達到最低閱讀能力的學生百分比) 和 4.5.2 (以第一語言或母語為 LOI 的學生百分比) 的資料進行。後者的量測是以學校測驗的語言作為 LOI 的代表,並與表示在家中會說測驗語言的學生的回答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提供了廣泛的比較觀點,驗證了語言障礙對教育成果影響的現有研究。例如,在南非,一項研究顯示,以兒童的母語進行早期教育可提高日後英語的識字率。同樣地,在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母語教學的同時接受主流語言教學的學生,在後續年級的閱讀表現會更好。在喀麥隆,一項研究顯示,在小學早期教育中,將 LOI 改為學生的母語,可以降低退學率。
魔鬼在細節中
然而,蒐集與報告語言相關的資料並不簡單。舉例來說,在新加坡,語言不協調統計是根據四年級學生是否報告他們在家「經常」、「幾乎經常」、「有時」或「從不」說 TIMSS 評估的語言(英文)。回答「經常」或「幾乎經常」的學生被認為與 LOI 的母語相同,佔 48% 的受訪者。但也有48%的受訪者表示在家裡「有時」會說英文,顯示教學語言對他們來說並非完全陌生。儘管這個個案是獨一無二的,但也顯示了二元測量學生家庭語言與學校 LOI 匹配程度的限制。
有人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需要更多關於當前情況的資訊,才能更好地分析結果。事實上,報告語言熟悉程度的四種選項可能會有所幫助。然而,有人認為更多的知識不一定會導致更多的了解。例如,在課堂上的語言運用方面,我們可以考慮教師和學生為了什麼目的而使用哪些語言,以及每種語言使用的時間長短,並以全班發言、小組發言和一對一發言來區分。我們也可以看看用來教授不同科目的語言、教科書和評估的語言,以及這些語言中的一種或多種是否會從一個年級轉變到另一個年級。如果我們再加上更接近現實的觀點,即語言是動態和流動的,而不是靜態的代碼,事情就變得更複雜了。
需要策略性的資料收集與報告
更多的資料有時會模糊我們的理解。為了比較研究的目的,我們需要在報告太少或太多資訊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UIS 選擇使用教科書的語言作為 LOI 的替代指標,這不僅是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而且也是明智的,因為語言學習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嵌入其中。如果我們能以小學結束和中學結束等關鍵教育階段不同科目的評估語言作為這項指標的補充,將可加深我們對不同國家語言學習目標的瞭解。這尤其有幫助,因為跨科目的結業考試所使用的語言與小學教育所使用的語文能力測驗(LOI)不同,已經被觀察到會對課堂上的語言實踐與認知造成回流效應(washback effect),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對語言的使用朝向結業考試所使用的語言,導致低分數評量的語言學習成果較低。
關於抽樣,全國性的資料可能會掩蓋少數族裔學生的細節。除了基於國家層級的學生抽樣資料外,測量非主要語言使用者所經歷的語言不協調也很有幫助。此外,蒐集失學兒童的資訊,會比僅檢視目前在學兒童的回應,提供更全面的觀點。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LOI本身就可能會造成學生失學。
儘管我們需要實質性地改善資料的收集與報告,但統計處最近所整理的關於以母語為LOI的學生的國際比較資料,是一項重要的資源,應該在地理範圍上加以擴展。這些資料最重要的影響在於,它們有可能突顯語言不協調的問題,就像第二份「聚焦非洲」大陸報告所做的那樣,其中有一節是專門討論語言的。
這個機會之窗特別重要,因為對語言學習的錯誤觀念、對不同語言與方言價值的意識形態偏見,以及政治影響往往交織在一起,導致語言教育政策成效不彰。儘管語言並非教育的全部,但有足夠證據顯示,重視語言是實現優質全民教育的關鍵。
本博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自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