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

中国的教育系统正在融入AI,校长们正在如何应对?

中国计划到2030年在所有中小学开设AI教育课程。到2035年,AI将全面融入教材、考试以及各个层级的课堂教学。这不仅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对校长和教师们同样是全新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一半以上的校长年龄在45岁以上。他们该如何适应这场变革?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转变工作方式?这正是我们在最新的东亚区域《引领教育技术发展》报告中关注的问题。

AI加速走进校园

如果说2022年ChatGPT的推出让AI成为社会热词,那么在此之前,许多中国校长就已开始尝试将AI引入教学。2021年的调查显示,38%的校长表示所在学校已经开展AI辅助教学活动;超过一半的学校已在使用或准备使用AI进行教学。有的学校借助AI虚拟教学助手,让学生能向“历史人物”提问;也有的学校开设机器人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

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84所中小学作为AI教育实验基地,并在政策文件中明确要求校长推动AI教育的落地。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校长的工作压力,也改变了他们所需的支持和能力结构。

校长的期待、职责与支持体系正在重塑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校长应“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一般规律与方法”。2014年出台的《校长专业标准》,在2022年时得到更新,明确了校长在“引领发展、协同创新、提升信息素养、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估反馈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职责。

而在2025年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中,教师被要求利用AI实现个性化学习、开展智能评估、推动家校协作。这意味着校长必须具备较强的数据思维和管理能力。教育部正在推动学校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资源目录和数据集,涵盖师生、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学校搭建了数字化管理平台。

在这一进程中,校长需要的不仅是AI和数据技能培训,还包括数据规划、管理与执行的能力。全国已有60多个地级市启动了校长培训项目,并配备技术支持团队,帮助校长们顺利完成转型。同时,校长还要带领教师利用数据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然而,除了技术挑战之外,数据在教育治理中的应用也带来伦理问题,这需要校长们接受相关培训。比如,不少学校通过人脸识别软件收集大量学生数据,这引发了社会对隐私的担忧。正因如此,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出台不同举措,确保AI在教育中的应用合理可控。例如,教育部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计划”提出了四大具体措施,其中就包括校长应具备的伦理意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也强调了数据安全与合规,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如果要真正推动AI教育改革,校长不仅要具备技术能力和风险意识,更要能够客观评估AI工具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效果。数字化转型前景广阔,但改革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倾听校长们的声音。他们的反馈对于政策的完善和调整至关重要。

 

点击查看完整报告

阅读中国案例研究 

 

Share:

发表评论